首页 > 新闻中心 > 团青动态
向巴平措 “雪域之子”的家国梦
发布时间:2014-10-31 15:17:00浏览:

从环保、经济、民族,到宗教、教育、文化等一个个话题,他侃侃而谈。从容淡定的气质,儒雅博学的风范和蔼质朴的作风,无不流露出他的民生情怀、家国梦想。

向巴平措在黑龙江调研时与鄂伦春族群众在一起

十月的北京,秋高气肃,天空湛蓝如洗。习习南风裹挟来丝丝花香,空气中弥散着特有的芳馨。我们如约叩开人民大会堂三楼一间办公室朱漆色的门扉,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

见我们进屋,向巴平措副委员长面色晴朗,急忙起身亲切地招呼落坐。时光的雕琢,使他棱角分明的面孔刻印上年轮的光辉,峻朗、修长的身板穿着一袭素白色的上衣,双目如炬,英气逼人。

“不一定要采访、写稿,我们权当是一种交流。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些情况。另外,我也很想听听你们了解到的一些社情民意和基层现状。”向巴平措流畅地说着一口国语,语调平缓,谦和可亲。

在长达两小时多的访谈中,我们虚心请教,向巴平措副委员长娓娓言道、如数家珍。这位从雪域高原一路走来的国家领导人,从环保、经济、民族,到宗教、教育、文化等一个个话题,侃侃而谈。从容淡定的气质,儒雅博学的风范,和蔼质朴的作风,令笔者再陡生敬意。交流间,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所流露出的民生情怀、家国梦想——


“每一个人污染一点,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污染!”

已过一个甲子年轮的向巴平措,出生于西藏昌都的一个普通藏族家庭。他从西藏最基层干起,先后当过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副局长、县委书记、地区专员、地委书记,再到市委书记、自治区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一步一个脚印,直到走上国家领导人的岗位。

对我们关心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他诚恳地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真情关怀少数民族,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对于民族地区而言,由于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对幸福感的认同不一,经济社会环境下竞争性表现不强,小富则安思想比较普遍。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是有一定差距。”

面对我们的疑问,他补充说:“少数民族地区总体应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在这方面的确不能松懈,但也不能盲目追求GDP,物欲追求不能过于膨胀,从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

这些年,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也集中出现。大气、水体和土壤等污染比较突出,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也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形象。向巴平措向我们讲述了不久前一件令人感触比较深的事——

今年3月27日,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由主席约翰?海斯率领的新西兰议会外交、国防和贸易委员会代表团。本来约定是当天下午4点会面,他特意提前20分钟来到会场。但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居然先他半个小时前就到了。原来,约翰?海斯一行担心北京雾霾对健康产生影响,就匆匆结束了在故宫的参观活动,径直到人民大会堂休息、等候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实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向巴平措说,他当时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对生态环境不利,即使挖金子也不行!”通过大力贯彻国务院精神,自治区政府加大强制性保护力度,相继关闭了一批采矿企业,从2006年1月1日起,在西藏境内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

向巴平措介绍,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持续努力下,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西藏空气质量优良率连年都达9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谈起这些年国内一些局域出现的雾霾、水质、气候生态环境问题,向巴平措感慨:“我们13亿人,每一个人污染一点,加起来就是很大的污染。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要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从每一个人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才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所在。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系统都要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认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环境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制度化、法治化程度不足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要求。“相信通过国家立法,从源头上规范和加强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言至此,向巴平措目光中充满坚毅。


“对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一定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汇聚民族团结的最大公约数”

提起西藏的民族问题,向巴平措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达赖和达赖集团惯用民族问题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把西藏问题国际化,长期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中央政府对他可谓仁至义尽,与他对话的大门从来没有关闭过。”

向巴平措特意向我们叮嘱:“现在所讲的分裂祖国的‘达赖喇嘛’实际是特指‘十四世达赖喇嘛’,这个大众传媒一定不能混淆。”他推心置腹地说:“对达赖在国外所散布的言论,大家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被其言论的表象所迷惑。我在西藏自治区任内,有关方面曾多次同达赖私人代表接触商谈。我深知达赖以及达赖集团的言论与背后的实质,无论从宗教教义、历史事实和现代法理讲,都是站不住脚的。”

对西藏问题,向巴平措直指本质地辨析:“达赖提出大藏区,又提出高度自治,这是一种变相的独立、间接的独立,将独立一步分成几步,既没有历史的根据,也没有现实的愿望,更没有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影响国际舆论,赢得对中国历史知之不多、了解情况不多的一些人们的同情,使所谓西藏问题国际化,从而分裂祖国,让西藏再回到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政制度时代。”

从农奴时代跨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变迁中,向巴平措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西藏的发展巨变和社会繁荣图景。在很多的外事出访、政府新闻发布等活动中,他曾多次从容应答媒体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立场坚定、现身说法,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尽力消除外界的疑虑。

他清晰地回忆,10年前在加拿大参加一个外事活动,有外国媒体记者自鸣得意地向他发难,把和平解放西藏称为解放军入侵西藏。对于这种毫无历史认知的人,向巴平措机敏地反诘:“是的,1949年,共产党还和平解放了北平。按照您的说法,难道现在的北京也不应该属于中国?”一句话,噎得对方目瞪口呆。随之,全场响起掌声。

拉萨“3?14”事件之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向巴平措怎么区分政治上的达赖和宗教上的达赖?因宗教和政客的关系问题比较复杂,详细谈起来比较难,时间也不容许。略思顿后,他即用一段形象的引用进行了精彩辩述:“西方的传媒大王默多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达赖是一个披着袈裟,穿着意大利的古琦皮鞋,奔走于世界各地之间的政客’。我想这个表述是比较准确的。因为达赖确实是披着袈裟,但他奔走于世界各地不是为了宗教问题,而是为了把所谓西藏问题国际化,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而且,他还非常善于做西方人的工作。因此,这之间的关系,我想默多克的这个话应该说可以作为回答。”

对于群众关注的新疆“7?5”事件、昆明“3?2”等事件之后民族地区稳定的问题,向巴平措以一个少数民族人士的独到眼光,并且长期在民族地区生活、工作的丰富经验告诉我们:“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是这一问题的基本特性。但核心是群众性。我历来的观点是,维护稳定,群众是主体、群众是主力,也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而党和政府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稳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他摊开手,动情地说:“对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一定要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民族团结的最大公约数。当然,对于极少数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分子和暴恐分子,一定要坚决严厉打击,决不能手软。”他提醒我们从事新闻报道的同志,尤其在对一些民族分裂分子的舆论批判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强调指出分裂暴恐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公敌,切不可因此与特定的民族身份联系起来。新闻工作者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以减少其舆论的负面影响力,带来工作的不必要难度。


“文化是沟通人民心灵和感情的桥梁;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向巴平措生在西藏旧时代,成长于新时期。追忆成长点滴,他感慨万千:“我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有机会上共产党创办的西藏第一所小学。当时这所学校用藏汉‘双语’教学。老师水平很高,有很多老师是随军进藏工作的汉族领导干部的家属;有好几个老师曾经是大学讲师,学习氛围特别好。能上这样好的学校,我很幸运!”

1970年,在昌都地区农机厂工作两年后,他又被选送到重庆大学学习,使其不断地接受好的教育,汲取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奠定了辉煌的成长、从政之路。

谈起学习、成长中的过往,他深有感触:“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需要解决公平的问题。教育的公平最主要是心理上的成长。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等感,影响他们健康成长。”他欣慰地讲:“就我自己来说,在西藏多年来,关注最多、下功夫最多的还是教育。现在,不论在西藏什么地方,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

“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向巴平措强调,西藏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教育,让藏民族进入先进民族之林也得依靠教育。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多次提出过西藏的“双语”教育问题。在县里、地区和拉萨市主持工作时都不遗余力地倡导并推进“双语”教育。在提高群众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时,藏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教育的兴盛发达是历史文化良好传承的基础,也因此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渊源。向巴平措说:“现在,西藏文化不再是少数贵族专有的奢侈品,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分享。西藏的文物保护、民族语言、民间文化艺术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拥有了西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科院这样实力非常雄厚的藏学研究机构;西藏的语言,也成为世界上少数民族第一个有国际标准的语言。西藏的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和发展过。”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和感情的桥梁。”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修习者,向巴平措除了每天到办公室学习中央文件、阅读报纸杂志、各种内参资料外,他平常涉猎的知识面较广,尤其对国学、历史、文化、法律等社科类的书籍很感兴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他在外事活动中沟通交往的良好载体。

2013年7月9日至12日,向巴平措作为习近平主席的特使,应邀赴蒙古国,出席了蒙古国总统查黑亚?额勒贝格道尔吉的就职典礼。谈起一些异域见闻,他介绍,在蒙古国的历史描述中,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所建立的蒙古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和1206年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他们引以为豪的国家概念。他向我们推荐阅读《另一部中国史》这本书,并告诉我们:“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也镌刻着中国多民族的文化,这才是一部真正的大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自强和自信的基础。”

向巴平措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文化“走出去”软实力还不够,实用主义太强,文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他强调,文化可以与旅游相结合做大文章。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要有精品意识,要在保留原生态文化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文化的生命力。

他举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规划、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淮河流域文化中心等这些战略规划,可以使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互动。


“面对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5月6日是向巴平措履历和证件中显示的生日。而实际上,这是他的入党日期。

他告诉我们,没有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很难有藏族人民幸福的今天。他只知道自己大概是八九月份出生的,所以他把入党日期作为自己的再生,以示纪念。

在西藏雪域高原,从老家昌都地区昌都镇的那棵大柳树下出发,向巴平措从一个地方转战到另一个地方,几十年来风雨兼程!

交谈中,向巴平措多次提到曾经在西藏工作的十多位省部级、副国级领导,回忆一起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诸多努力,以及与他们和谐融洽的友谊。对他们的为人和工作能力甚为称赞。他真诚地感恩:“从基层工作到现在这个岗位,我离不开党的培养,离不开各族人民的信任,离不开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我遇到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一些非常开明、高度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领导同志。”

谈到从去年以来,已有好几位省级领导先后从藏区调回内地工作,他甚为欣慰。对长期以来由中央和全国各地选派援藏的大批优秀干部,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与关怀、牵念……

坐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室,向巴平措目视着屋内最新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以中国和全球视野躬耕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时,他面对的是“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他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展望未来工作,向巴平措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众对人大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还要不断完善,立法任务非常重。人大的监督和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从监督层面看,民族工作需要干的事不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必须重点关注的工作。”

他介绍,去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监督工作计划要求,围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走访8个省区,重点调研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实施情况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障情况等,以及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规章、具体措施和办法的制定实施情况。在他看来,人大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确实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

谈到对人大工作的创新之举,向巴平措说:“张德江委员长非常重视和代表的联系,提出委员长和每一位副委员长都要联系几个基层人大代表,直接听取基层代表反映民意,改进他们的工作。现在,进一步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位委员也都要联系几名基层人大代表。这在全国人大史上还是首创。”

问及向巴平措联系的代表情况,他告诉我们:“除原来在西藏工作联系的两名最基层的代表外,我还分别在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选了4名代表,加起来保持经常联系的一共有6名基层代表,分别是蒙古族、羌族、藏族、瑶族的。这些同志,有教育战线的,有卫生行业的,也有在乡村当党支部书记的。”

“这种联系方式也同我在全国人大分工联系人大民委工作相衔接。通过加强与基层代表的联系沟通、加强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能最直接了解到基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情况。我相信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他对人大工作的创新充满信心。

不知不觉间,时针滑向了中午十二点,而我们的交谈却意犹未尽。在气氛融洽的问答访谈中,向巴平措副委员长朴实真切的语言,博闻强记的阐述,一腔拳拳的、充满浓浓真情的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及了解中国现实与未来的宏大叙事,在我们心间,油然升腾起一种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民族伟大追求的梦想。

衷心祝愿,这位来自高原圣土的雪域之子,在九鼎华夏广袤无垠的热土蓝天下,为国为民不断前行的步履更加矫健。


资料来源:《中华儿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