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历史宣讲活动—
★ 前言 ★
为强化红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红色思维,传播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我校团委设立党团之声栏目。本栏目将为您带来“向黑暗作英勇的斗争——陈潭秋”,欢迎您的收听。
人物简介
简介
陈潭秋(1896年-1943年9月27日),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20年秋,陈潭秋和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陈潭秋出席党的一大,此后,先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武汉地方执委会委员长、湖北区委组织部部长、江西省委书记、满洲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秘书长等职,领导了包括“二七”铁路大罢工在内的各地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兵运工作,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府粮食部部长。红军长征后,陈潭秋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5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当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后,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他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但陈潭秋却坚贞不屈。最终,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2009年9月14日,陈潭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英雄事迹
英雄事迹
1935年以后,陈潭秋无论走到上海、莫斯科、新疆,与他见面的人都会发现其右耳缺损了一块。在血与火的年代里,人称“伤痕是战士最光荣的勋章”。据有些老同志回忆,他们与陈潭秋第一次见面,看到他头部的伤残便马上肃然起敬,知道这是一位弹雨中冲杀出来的老战士。
陈潭秋作战负伤,是在1935年2月从闽西突围的途中。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瑞金,面对国民党军日益紧缩包围圈,一再主张尽快分散以进行游击战争。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经过一段迟疑后终于同意,陈潭秋便与谭震林带一个加强营翻越武夷山西进。路上连遭敌正规军和民团的截击,在上杭附近被包围。此时营长牺牲,陈潭秋便挥枪指挥战斗,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耳,滚下悬崖时又摔伤了头部。经二十天且战且走,才到达闽西的永定境内,带伤与谭震林、邓子恢一起组织游击战争。
一天拂晓,他们的驻地被敌“清剿”队包围。面对危境,陈潭秋主动要求带领一个警卫班掩护,让其他领导人率大部队冲出去。突围开始后,他先举枪连续开火,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待大部队脱险后,陈潭秋才率身边的战士突围,结果这一个班在山边全部牺牲,他自己躲进一个山洞幸免被敌搜出。随后他在当地群众掩护下找到闽西党负责人,并转往上海治伤。
背景知识问答
A.上海 B.武汉
C.广州 D.北京
2,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 )成立。
A.江西瑞金 B.湖南安源
C.福建古田 D.湖北红安
3,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第( )次反“围剿”作战,因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错误战略指导屡战失利,最终被迫开始长征。
A.二 B.三
C.四 D.五
4,( )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一路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甘苏区的大门——吴起镇,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长征,由此宣告胜利结束
A.1934 B.1935
C.1936 D.1937
5,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扫码进入小程序答题
- E N D -
党团之声:刘媛媛
美编:高文衫
审核老师:刘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