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
—党团之声问答系列—
前言
为强化红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红色思维,传播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我校团委设立党团之声栏目。
本栏目将使用文字,声音,问答等多种方式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党团史教育活动。
本期党团之声栏目将为您带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杨尚昆”欢迎您的收听。
人物简介
简介
杨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号诚五,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双江镇(今属重庆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大学学习。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人物生平
1926年11月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组织上海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9月至10月任红中社主编。1933年到瑞金,先后任中共中央局党校副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月,接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后任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部主任,陕北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书记,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协助朱德、彭德怀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返回延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
02
人物事迹
主要事迹
1925年,18岁的杨尚昆从成都高师毕业回到重庆。那时,中国的大革命正进入高潮。他的四哥杨闇公是中共四川地方执行委员会创建人之一。在四哥的影响和帮助下,他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1931年初,杨尚昆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上海总工会联合会党团书记等职,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险恶环境下,积极恢复工会组织,发展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1933年1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担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并参与编辑党的机关报刊《红色中华》和《斗争》。2月,任成立不久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社前身)总负责人。1934年10月17日,杨尚昆和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接连突破敌军的四道封锁线,战功卓著,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通令表彰。1935年1月,他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主张。会后,和彭德怀一起灵活机动地执行中央军委的战略战术,率领红三军团浴血奋战,抢占娄山关,同红一军团一道再克遵义城,取得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第一个大胜利。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他和彭德怀几次提出正确的建议,都被中央军委采纳,在危急关头为革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4月25日,红三军团军团部遭敌机轰炸,他受伤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6月13日,他和彭德怀一起指挥部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6月下旬,在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他参加两河口会议,坚决拥护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10月19日,他协助司令员彭德怀率领陕甘支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5年11月,杨尚昆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被称为“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1937年8月,杨尚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奔赴华北前线,协助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除领导山西工委、牺盟会的党团工作外,他还负责指导山东、河北、热河、内蒙古等地党组织的工作,并组织开办北方局党校,为抗日战争培训了大批领导骨干。1938年9月,他赴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1月,刘少奇到华中工作后,杨尚昆接任北方局书记,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重任。他积极开展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和建政工作,为推动华北地区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协助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反击阎锡山制造的山西“十二月事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参加组织开展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