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之声问答系列|开国上将——许世友

发布者:孙凡发布时间:2024-12-26浏览次数:1815

开国上将——许世友

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

—党团之声问答系列—

前言

为强化红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红色思维,传播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我校团委设立党团之声栏目。

本栏目将使用文字,声音,问答等多种方式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党团史教育活动。

本期党团之声栏目将为您带来“开国上将——许世友”欢迎您的收听。

1.巾帼简介

许世友(1906年2月2日——1985年10月22日),原名许仕友,字汉禹。湖北省麻城县人(今河南省新县),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对他长期以来在军事领域的杰出贡献的肯定。同时,他还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这些职务都体现了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许世友将军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以及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许世友将军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副主任。


人物生平

1906年2月2日,许世友生于湖北省麻城县许家洼(今河南省新县许洼)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他随拳师入嵩山少林寺,在8年的习武生活中,许世友既学会了十八般武艺,也学了飞檐走壁之术。在回乡后,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队当兵。

1926年,许世友在武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师1团任连长,同年9月,许世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许世友离队回乡,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黄麻起义。

1933年,许世友任红9军副军长兼第25师师长,并先后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

1935年,许世友任红4军军长,随红4方面军主力长征。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率部参加包座战役,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后随左路军南下,先后参加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1936年,许世友在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抗大校务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世友向党中央请缨上前线,于1938年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副旅长。1944~1945年,许世友指挥部队攻克和收复文登、荣城、威海卫、牟平、龙口、招远、黄县、莱阳、蓬莱等县城,并解放烟台市和平度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许世友被党中央亲自指定为济南战役攻城部队总指挥,只用了8天时间就解放了济南。

1953年,许世友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1955年,许世友参与组织一江山岛战役,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1964年,许世友在南京军区总结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大力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1980年,他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逝世。人民日报评价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2.元帅轶事

1981年7月25日,许世友在回顾战斗历程时曾说:“我当战士时,打了几十次仗才当班长。当排长打了百把次仗,当连长打了三百次仗,到当团长时已经打了上千次仗。”

许世友在少林寺习武8年,刀、枪、鞭、链、棒等十八般武艺,可以说是样样练得娴熟。尤其是对大刀,情有独钟。他不仅学会了少林寺的传统刀法,师父林金子还把自己的绝招“飞月刀”功传授给他。许世友从观察螳螂扑蝉动作中,悟出“螳螂刀”真功,巧妙地将少林刀法融合进去,形成自己独特的“少林螳螂刀”。

许世友从当炮队队长起就背大刀,一直背到团长、师长,甚至军长。他当排长,全排人人会耍大刀;当连长,全连个个是劈刀能手;尤其是在当红军团长期间,他被誉为“大刀团长”。由于使用次数太多,他换了好几把大刀,每把都砍得卷了刃,缺了刀锋。

许世友到了晚年,他的“武器库”(保险柜)里,仍然精心保存着两把大刀。不过不是红军时期的“偃月刀”、“朴刀”、而是战利品日本军刀。

3.知识问答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背景知识问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