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 回到生活的开始
主题分区
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展出时间
2025.3.19——4.18
地点
书山馆一楼大厅新书展台
引言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于伦敦寓所辞世。这位思想巨人永远地睡着了,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举办此书展,缅怀、纪念伟大导师之余时,更希望大家回到马克思去,找回自己生活的目的与意义。
策展人自我介绍
人文与传播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2202
江海奇
大众与理论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呢?作为一个新青年到底该怎么做呢?面临着种种对未来的迷茫,策划人选择悬置这一切,回到马克思主义一开始的地方,回到我们现象的生活中。马克思理论自成体系,而我们接触到的理论又过于表面,因此产生了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的念头。为了让马克思主义重新凸显在我们生活的视野,因此决定尝试进行书展宣传。
于宿舍中无所事事的玩着游戏,追着电视剧;学校的教育似乎与现实脱节,未来还是一片迷茫……——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大学生青年真的是如此颓废吗?我们的生活难道就是如此的重复而枯燥乏味吗?面对无法把握的未来真的只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吗?我想不是的,在逆全球化的当下,在日渐紧张的国际形势下,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祖国的我们,是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信仰去提升自己,贡献自己力量。毕竟社会主义是建设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
在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已然是主旋律与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剩余价值、剥削、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等名词已经众所皆知,但是也正因如此,大家往往望文生义亦或是充耳不闻,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学习之心。也正因此才陷入了“拜物教”中,成为了“现代性”下的牺牲品,变成了所谓的“原子个人”。韦伯所谓的“理性牢笼”似乎已经完全的降临于当下的社会了,我们虽然都获得了启蒙、自由和理性,但是正如阿多诺在其《启蒙辩证法》中所说:我们失去了航行的舵手。我们大家抱着对未来的期许与迷茫从高中步入大学,但是迎接我们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与友善,而是未知与彷徨。“异化”超出了原来的经济范畴,蔓延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面临如此的当下,面临迷茫的人生,应该回过头去,回到马克思去,回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之真去,直面我们的未来,直面自己的内心,以此来找回自己生活的目的与意义。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人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选取了各类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读物,既包含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作品,也有列宁,毛泽东等伟大导师的作品,同时还选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英美马克思主义等学派的代表著作,选取了种种政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希望大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更进一步的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找到属于自己的主体性,能够在当下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消费主义的社会里不动如山的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虽然炽热的真理依旧在他们的文本上熠熠发光,但是他们终究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也终究不是他们,所以要像毛主席说的一样“反对本本主义”,要“实事求是”的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相结合,与自己的生活处境相结合,这样才不至于给“真理”蒙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本书展的真正想法并非是给大家灌输什么,而是让大家能回过头去,真正的去知道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面临当下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去了解各色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需。以他平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同时如此跨世纪的著作选择,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为直观的见到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性——“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神仙皇帝”,就算是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天然的绝对真理,而是在历史中被人民创造出来的,这个人民自然也包括我们。在当下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手机、有了电脑,不再需要像马克思一样为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呆个十天半个月,同时全世界所有的理论创新也可以实时的查阅到,及时获得各类各样的理论支持;因此我们在拥有了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理应可以比马克思更为了解马克思,这是在客观条件下可行的。相信大家在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也能完成对自我异化的返回,扬弃各色各样的资本主义情怀,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类本质”,打破“文化霸权”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成为有机知识分子。
部分书展书籍推荐
《共产党宣言》:至今为止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我们不能停步于此。马克思主义是有机的知识体系,作为梦开始的地方,向理论深处前进!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瑰宝,第一次运用政治经济学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书中“异化劳动”理论直指现代人精神与生存的双重困境,追问人的自由解放何以可能。尽管是未完成的断章,却迸发着超越时代的思想火花——从私有制批判到共产主义构想,从哲学反思到经济学洞见,处处彰显马克思对人性的深切关怀。阅读这部手稿,不仅是重访经典,更是在资本逻辑席卷全球的今天,重新审视自我的存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唯物史观的人类学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根本裂变:从母权制瓦解到私有制诞生,从氏族解体到国家机器成型,层层剖开文明背后的剥削本质。书中直指阶级压迫与性别压迫的同源逻辑,追问“家庭”何以成为剥削的温床,“国家”又如何戴上公正的假面。这部经典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基石,更是一把解码现代社会的钥匙——在性别、权力与资本的纠缠中,重思人之为人的真正解放。
《历史与阶级意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山之作,独自发现了同马克思“异化”概念的“物化”理论,论述了人民群众构成的阶级意识如何衔接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以总体性的哲学反对原子化的个人,挑战了庸俗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
《保卫马克思》:深刻批判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来认识论断裂——面对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武器,而不是抱着温情的历史决定论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沉迷在意识形态的迷雾之中。
一切意识形态都是资本主义的反映与重构,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才能跳出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论。
《回到马克思》:中国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第一次独立的系统性全面性梳理。爱者爱,恨者恨,但是无论如何,只有构建于经济学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沉重滞涩,但仍是能够入手马克思的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