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之声问答系列——一生为国—刘伯坚

发布者:孙凡发布时间:2025-10-08浏览次数:903

前言

为强化红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红色思维,传播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我校团委设立党团之声栏目。

本栏目将使用文字,声音,问答等多种方式为您带来不一样的党团史教育活动。

本期党团之声栏目将为您带来“一生为国——刘伯坚”欢迎您的收听。

01.人物简介

刘伯坚,1895 年 1 月 9 日出生于四川平昌。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2009 年,刘伯坚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短暂而波澜壮阔的 40 年人生中,刘伯坚以坚定的信仰、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其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的誓言,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物生平

刘伯坚自幼聪明好学,童年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后靠家中借贷先后进入巴中县中学、万县川东师范、成都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前身)求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不仅成绩优异,更广泛涉猎进步书籍,积极思考救国救民之道。1918 年春,经友人介绍,刘伯坚到嘉陵道驻保宁府道尹陈炳堃处作秘书。他办事干练、才思敏捷、文章出众,颇得陈氏器重,甚至准备举荐他任苍溪县县长。但刘伯坚婉言谢绝,称 “我不谋高官厚禄,只图求知救国”,毅然辞官,踏上继续求学之路。1919 年,刘伯坚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补习外语,积极筹备旅欧勤工俭学。同年 8 月,他前往北京,在吴玉章办的高等法文专修馆学习,并与赵世炎创办《工读》半月刊,研究工读价值与方法。

  1920 年 5 月,刘伯坚远渡重洋,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了在欧洲边劳动边求学的艰苦生活与革命活动。初到巴黎,他被分配到比利时工业城市霞洛瓦劳动大学半工半读,亲身体验工人阶级的艰辛。1921 年初,刘伯坚来到巴黎,深入研读《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积极参加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投身于勤工俭学和华工组织工作。在争取 “三权”(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 “二・二八运动”、“抗拒中法大借款” 运动以及 “进驻里昂中法大学” 等斗争中,刘伯坚都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尤其是在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行动中,他冲在最前面。此时的刘伯坚,已从一名爱国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1922 年初,刘伯坚响应赵世炎、周恩来发起的组织旅欧 “少年共产党” 的倡议,积极参与其中。会后,他回到比利时建立和发展基础组织,并介绍聂荣臻等加入 “少共”。同年 8 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刘伯坚担任比利时党支部书记。1923 年,“少共” 改名为 “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刘伯坚被选为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届书记。他努力办好油印《少年》月刊(后改为《赤光》),通过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1923 年 11 月,刘伯坚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学习,在那里,他亲眼目睹苏联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展开残酷 “围剿”。1935 年 3 月 4 日,刘伯坚率部突围时,左腿不幸中弹负伤,在江西省信丰县、安远县交界的塘村鸭婆坑山上被捕。在狱中,刘伯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粤军一个团长劝他办脱党手续,以换取 “自由” 和 “重用”,刘伯坚严词拒绝,阐述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追求,令敌人无可奈何。

 在狱中,刘伯坚写下《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诗篇,表达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决心。他还写下三封家书,展现对家人的牵挂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在致兄嫂的信中,他表示 “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在给妻子王叔振的绝命书中,他叮嘱妻子要为中国革命努力,教养三个孩子成人,继承自己的志向。1935 年 3 月 21 日,刘伯坚高唱《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壮烈牺牲,年仅 40 岁。

02.后世评价

刘伯坚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英勇奋斗的一生。他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无论身处何种艰难环境,始终初心不改。在革命工作中,刘伯坚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在西北军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为后来西北军在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基础;在红五军团,他通过出色的政治工作,将起义部队改造成一支有坚定信仰、纪律严明的红军劲旅,为红军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党中央赞誉他为 “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高度肯定了他在政治工作领域的开创性和卓越贡献。冯玉祥在《我的生活》一书中评价刘伯坚 “工作认真废寝忘食,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很佩服他” ,这从侧面反映出刘伯坚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刘伯坚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他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 的豪迈誓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道路。

03.知识问答

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背景知识问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