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把诗境比作一片夜空,你希望它是几点稀疏闪烁的寒星,还是星河璀璨、流星划破苍穹的浩瀚奇观?
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艺术之诗。畅游在古典诗词与现代诗章交织的星海,品味意象的精妙与哲思的深邃。从大漠孤烟的壮阔长吟到檐角雨滴的细密私语,从平仄间的离愁别绪到分行里的精神觉醒,我们将与您一同探寻诗歌的生命脉搏。诗歌是永不熄灭的火种,愿与您携手开启这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在诗行中邂逅感动与启迪。 闭上眼,听见篙橹划破星辉的寂静了吗?感受过康河柔波托起彩虹的梦幻了吗?《再别康桥》——一场关于离别与回忆的沉浸式诗意之旅。
我是三亚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的赵一繁,今天我想为你读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希望这些诗句,似一盏摇曳的暖灯,照亮您心灵的幽径,使您在奔波的日子中,觅得一处宁静的栖息之所,感受文字的温情与力量。
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年0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本名章垿,字槱森,小字又申。使用过的笔名甚多,如仙鹤、南湖、海谷、黄狗等。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名诗人、散文家、景星学社成员、新月社主要组织者之一。
徐志摩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风格与他所处的新月派有着紧密的联系。前期新月派的理论包括:提倡新诗的格律化,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将主观感情客观化以及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的个性活泼好动、潇洒空灵,这也造就了他诗歌飞动飘逸的风格。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徐志摩描绘的雪花不是随意飘扬,而是有自己的方向,直奔那“清幽的住处,直至沾满并溶入她的心胸”。这里的雪花是一个精灵,代表着诗人追求爱、自由与美的力量。再如《沪杭车中》中,作者将火车行驶时的声音和窗外景色转化为节奏感强烈的声响,构成了画面和音响之间的完美和谐。同时,听觉与视觉相互交织、时间与空间融会贯通,唤起了哲理思考。在《谁知道》中,作者则通过单个意象的交错和转换,塑造了一个在人生旅途中艰辛跋涉的夜行者形象。
徐志摩善于借助客观事物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总是巧妙地将情感与事物相契合,而且这种契合自然不做作。例如,在《黄鹂》中,徐志摩用“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黄鹂鸟,《为要寻一个明星》中“拐腿”的瞎马等等。在《沙扬娜拉》中,他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来写出女性的娇羞和东方的温柔。此外,在《她睡着了》中,徐志摩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等比喻建构意象,表现出“她”的睡态。徐志摩的意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有流动性的。
徐志摩是三美理论的推崇与实践者,他追求音乐美,注重诗歌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协调统一。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每一句的字数几乎相同,符合建筑美理论,使用两字成句的方式构造一种舒缓的节奏,末字押韵,韵律与诗歌情感走向相一致,给人以轻盈律动又不失活泼的美感。在《再别康桥》中,前四句与后四句句式相同,语言清新流畅,叠音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这些都是徐志摩注重诗歌外在形式的有力证明。
“散文诗化”是徐志摩散文最突出的风格之一。这种风格具体表现为诗歌三美理论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跳跃。例如,在散文《想飞》中,徐志摩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云雀的可爱形象,运用了朴素而贴切的比喻,将内心丰富的情感幻化为散文中“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于自由的渴求和无处排解的苦闷。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作者在描写康桥美景时运用欧化长句,描写感悟时则多用短句,通过长短句的交叉互换、反复、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感,使读者能在音乐美感与绘画之美中感悟作者情感。长短句的交叉互换、修辞手法的运用,共同促成了散文一起一伏的韵律美。
情感真挚且浓厚是徐志摩散文的另一特点。其中,《想飞》用气势磅礴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想要超越自我的渴望。他的作品还兼顾了感性和理性。如《丑西湖》则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商业化改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失落感,寄托了作者的深挚情感,同时也蕴含着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是徐志摩作品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再如《泰戈尔》一文,他用押韵方式创造出低沉哀伤的氛围,表达了对泰戈尔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敬意,引起了读者或听者的共鸣。
徐志摩还喜欢在散文中堆叠意象。于他而言,意象具有工具性作用,通过多重意象的叠加来营造瑰丽多彩的意境能有效传达他的思想。例如,《想飞》中夜鹰、云雀、翅膀等意象体现了作者对“飞”的欲望和理想。而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康桥的美景,通过熠[yì]熠星光、波光闪耀、辽远钟声和潺潺流水等元素,创造出奇特感受和极致视听之美,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怀念与追寻。
杨振宁赞赏徐志摩的散文风格,称其“跑野马”的散文比诗还好。这里的“野马风气”指的是文风洒脱自如、自由奔放。徐志摩的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以一轮秋月为引线,将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紧密连接起来,实现了在梦境和现实之间的自由穿梭,体现了他不羁的野驹精神。



理解感悟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寻。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眷恋,这种情感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主要情感:
1.留恋之情: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眷恋,这种情感在夕阳下的金柳和柔波里的青荇中得到了生动的表达。
2.惜别之情:诗人即将离开康桥,心中充满了不舍,这种情感在“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3.理想幻灭后的感伤:诗人在1927年梦想破灭,与陆小曼不和,情绪低落。康桥曾是他理想的寄托,如今理想破灭,心中充满了感伤。
艺术特色:
节奏与韵律:诗的节奏轻盈,韵律和谐,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原则。
手法:
诗人运用了比拟、虚实结合等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优美,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这首诗不仅是徐志摩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诗人通过对康桥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




原文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返康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康桥的眷恋和对理想的追寻。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这首《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百年回响,诗意不绝。重温徐志摩笔下那场最优雅的告别。《再别康桥》—— 不仅是诗,更是东方美学与现代情感交融的永恒绝唱。
今天的艺术之诗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关注三亚学院青春USY公众号,我们下期再见。人生的赛道没有终点,暂时的低谷不过是蓄力的契机。请相信,你骨子里的坚韧终会绽放光芒。愿你以梦为帆,乘风破浪,将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