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1!“挑战杯”国赛创佳绩!

发布者:孙凡发布时间:2025-11-18浏览次数:892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南京大学举行决赛。本届竞赛吸引全国2700多所高校、300余万名学生的40余万件作品参赛。赛事通过赛道扩容与机制创新,有效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我校“法治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证分析”项目荣获国家级主题赛三等奖!

 

我校高度重视“挑战杯”系列竞赛相关工作,备赛期间,校团委及相关职能部门、各参赛学院、指导教师团队相互协同、紧密配合,推进有组织备赛,并针对各个赛道特点、结合项目实际,多次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备赛辅导,开展了系统性、专业化的项目打磨,有效提升了参赛项目的竞争优势和水平。

获奖团队一路走来的奋斗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

获奖项目介绍

当低空经济站上风口,如何让政策红利真正落地?来自法学院的这支的团队用扎实的研究给出了答案。

“法治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证分析”项目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样本,聚焦“法治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旨在破解当前国内低空经济“政策热、落地难”的实践困境。研究基于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需求与海南自贸港“先行先试”的政策红利,结合当前低空经济法治研究的学术空白,探索通过制度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治理路径。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质性+比较”混合研究范式:通过政策文本分析,系统梳理多份法规文件;运用案例研究法,深入剖析三亚低空旅游等典型应用场景;设计并实施覆盖高校师生及公众的问卷调查,有效回收1176份样本;同时线下深度实地调研三亚市航模无人机协会。在此基础上,结合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低空经济法治指数(LEGI),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维度量化评估监管效能,并对标国内外试点经验,揭示区域治理差异。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构建“政策—法治—产业”三维分析框架,提出利用海南自贸港特殊立法权探索“沙盒监管”等创新模式,并建立低空经济法治指数评价体系,为地方立法与监管提供科学工具。

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海南完善低空经济立法与监管体系,提升产业效能,也为国家相关法律修订及其他地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法治方案,推动低空经济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奋斗故事

三月末,春意渐浓,我们怀着忐忑与期待,正式组建了“挑战杯”研究小组。在姚轩鸽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法治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基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实证分析”这一课题。一切从零开始,资料搜集、框架搭建、问卷设计与发放……那段日子,讨论室和法律诊所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

得知晋级省赛的那一刻,我们激动地第一时间拨通了姚老师的电话,姚老师指出了两个关键方向:强化海南本土政策衔接,补充企业实地调研数据。我们立刻行动起来:搜集最新法规文件,走访本地航模协会,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资料;逐字逐句打磨论证,修补逻辑漏洞;大胆创新,重构PPT框架,并准备引入无人机实物展示,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视可感。

六月,我们带着装满资料的行李箱抵达海南大学参赛。彩排结束后,顾不上休息,立即找空教室复盘,发现PPT动画播放会卡顿,“法治赋能”的案例阐释也不够深入。大家当即分头调整,负责设备的同学提前前往海口无人机中心,仔细检查每个部件,演讲的同学打磨到了深夜一点,直到确认万无一失。

正式比赛当天,展示组成员提前一小时到场,再次校准无人机飞行参数;流程组紧盯赛程,在每个环节前及时提醒;答辩组在后台模拟评委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当我们清晰阐述完实证结论时,评委们的会意点头让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等待结果的下午格外漫长。直到组委会的电话响起——“省级一等奖”,我们相视而笑,紧紧拥抱。那些熬夜修改的夜晚,那些反复调试的坚持,在那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就在我们以为征程告一段落时,六月十八日下午,一条“拟推国赛”的群消息像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巨大波澜。兴奋仅持续几秒,就被紧随其后的紧急通知冲散——距离国赛申报截止,只剩下不到两天。没有时间犹豫,也没有人退缩。微信群里,往日轻松的表情包被一连串的文件和修改建议取代。“这个报告可以参考!”“立法建议信我改了一版。”“现状分析这里逻辑更通了。”文档在成员间飞速流转,每一次修改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

持续的高强度工作直到深夜,大部分队员实在撑不住,陆续回去休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当我们睡眼惺忪地打开手机,群里的景象让所有人瞬间清醒——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凌晨4:09”,最终版的定稿文档安静地躺在聊天记录里。

那一刻,我们全都惊呆了,紧接着涌上心头的是一阵强烈的心疼。两位队友在万籁俱寂的后半夜,独自扛起了最后的重担,为我们共同的梦想画上了坚实的句号。七月又是提交各种材料的奔波,坚持不懈地协调各方,最终的结果是?悬而未决,或许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终于到了十月,我们拿到了国赛三等奖。证书本身,是对我们成果的一种肯定。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在这半年的奋斗中,我们为共同目标倾尽全力的模样,我们互相支撑、彼此信任的瞬间,早已成为刻在记忆里最珍贵的勋章。

每一个深夜的坚守,每一次挫折后的不放弃,都在为最终的绽放积蓄力量。我们深深相信:只要心在一起,就没有闯不过去的关;所有真正的收获,都藏在永不言弃的奋斗里。可能这就是挑战杯的意义。

 

获奖成员感悟

周子豪 

法学院 法学(创新)2201

直到现在,我的手机里还存着一张一张我们团队在赛事过程中的“烙印”。“国家三等奖”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它更像我们团队一段滚烫的青春烙印,记录着一百多个日夜的汗水、灵感和那份最纯粹的热爱。

说实话,一开始参加“挑战杯”,心里多少有点“镀金”的想法,觉得简历上能多一笔漂亮的经历。但当我们真正扎进去,才发现这完全是一场“硬仗”。选题时的迷茫与纠结,为了一个数据可以熬夜查找文献,在校园的角落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我们的作品,不断进行演练。这个过程中最可怕的或许是未知?打比赛很有可能在结果上会显得仿佛都是“无用功”,但也正是受姚老师鼓舞,不问结果,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或许最后回头看,都是传奇。

我想感谢我们团队的负责人,是她将我们串联在一起,是她统筹好一切包括但不限于任务分工、调研联系、出行安排、租赁展品等事无巨细,她的认真、劳累、负责,我们都看在眼中。感谢我的每一位战友,感谢指导老师的倾囊相授,也感谢那个没有中途放弃的自己。

想对所有正在犹豫或准备参加科创竞赛的学弟学妹们说:别怕困难,勇敢地去尝试吧!这段旅程中你收获的战友、能力和那个变得更强大的自己,才是挑战杯送给你最棒的礼物。


周冠宇 

法学院 法学(创新)2201

回溯这段始于微末终于荣光的旅途,一幅由挫折、团队协作与师恩共同绘制的画卷徐徐展开。无法忘却国赛前的那一场试炼,我们的团队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骤然加速:有人冲锋数据深海,有人死磕展示细节,而我肩负着论文熔炉的煅烧使命——在寂静长夜里与晦涩法规搏斗,那些绞尽脑汁的枯坐、反复推翻的框架、字斟句酌的焦灼,都在姚轩鸽老师深夜发来的指引里找到方向。他多次叮嘱我们“跳出框架看问题”“结果如何不要紧,享受过程”,让我们拨开迷雾卸下重担,更明白了挑战的意义,这份师恩如暗夜灯塔,既照见学术的严谨,更护佑着团队的航向。

我们的每一程都刻着“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团队信仰。队友的背脊相托、那些被文件与星光点亮的深夜,共同熔铸成比奖杯更珍贵的勋章: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卓越,始于对失败的再宣战,成于集体的托举,而归于师长的掌心温度与永不言弃的灵魂共震。这段征程,终将沉淀为我们生命中滚烫的“法治赋能”。回首看来萧瑟处,皆是传奇!


唐佳泽 

法学院 自贸港法律(创新)2201

点开挑战杯官网看到拟授三等奖的时候,很小的两行字体,但却有那么浓的颜色,它像一枚恰到好处的句号,为我们这半年画上了终点。3月份接到曹书记电话希望我们参加比赛的时候,我们没想太多,只觉得“那就认真试一次吧”。

于是联系姚老师、确定选题、搭建框架、外出调研、分析数据、打磨文本、润色PPT……我们顶着法考考研的压力,硬是把时间掰成两半用。从图书馆到法律诊所,作品一版一版地敲碎、重塑、熔铸,从0到1,从1到3,我们不是一帆风顺,被质疑过,被否定过,我曾不止一次怀疑,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万一徒劳无功呢?

但后来明白:如同窥探命运本身,也是命运的一环,做中学,学中做,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国赛前通宵改稿几近崩溃,却也在那一刻真切地感受到——真正的成长,往往就发生在“坚持到再也坚持不下去”的下一刻。坚定的行为本位主义者终将收获更圆更好的句号。

感谢姚老师,感谢这条路上每一位伸出援手的人。更感谢我的队友们,谢谢你们选择了坚持,也谢谢你们愿意相信我。最后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请一定勇敢地挑战自己!努力的人不会被辜负,你永远不知道,幸运和成长,哪一个会先在下个转角等你。

徐诺 


法学院 自贸港法律(创新)2201

挑战杯这条路,我们比想象的走得更远。看到凌晨的最终稿,我明白这份文档沉甸甸的,不只是文字,更是责任——就像法治精神本身,需要有人默默坚守,在寂静中撑起秩序的框架。这段跌宕的旅程让我们深深懂得,法治赋能,赋的不仅是低空经济腾飞的翅膀,更是我们这群法科学子内心的力量——那是一种敢于争取程序正义的勇气,一种在规则框架内寻求突破的智慧,以及一群人不问结果、共同坚守的信念。这份在挫折与奋斗中收获的成长,远比任何奖项都更加珍贵。


樊春香

法学院 自贸港法律(创新)2201

从校赛启程,历经省赛洗礼,最终收获国赛荣誉,这段不平凡的旅程可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备赛初期,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我们选择用最笨拙也最踏实的方式——一页页翻阅、一次次讨论,终于梳理出清晰的脉络。这个过程不仅磨炼了每个人的专注力,更在无声中铸就了团队的默契。确定方向后,寻找合适的调研场地又成难题。无数通电话,屡次被拒绝,但我们从未放弃。每一次微小的希望都让我们重振旗鼓,直到找到那个“对的地方”。

最磨砺心志的,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打磨。从初稿到终稿,修改了多少遍早已数不清。每一处表达的调整,每一个数据的核实,甚至每个标点的推敲,都见证着我们对完美的追求。那些背着电脑穿梭于校园各处的日子,那些在屏幕前埋头苦思的夜晚,如今已成为我们共同的青春印记。

这场比赛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荣誉。它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在迷茫中坚守。真正珍贵的,是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夜,是团队间日益深厚的信任与理解。比赛会结束,奖项会褪色,但这段共同奋斗的经历,以及从中收获的毅力与默契,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永恒力量。



周梦迪

法学院 法学(创新)2201

站在国赛的终点回望,这段旅程带给我的不只是一纸证书,更是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能走到最后的团队,往往不是最聪明的组合,而是最坚韧的,虽然过程中我们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是每个人也都是为了团队着想。

每当想到那些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为了一个PPT的制作,我们在图书馆抱着电脑奋斗到深夜的时候,就会十分感慨。在准备路演时,我们为了PPT的一个标点符号而反复修改,组长一遍遍的进行路演演练,每个人都在为了我们的项目有更好的呈现而全力以赴。

同时,在看到其他同学优秀的路演作品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优秀的人有很多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那些在通宵的夜晚,为调研奔走的日子,与导师激烈讨论的时光——这些片段在记忆中的光彩,早已超越了最终的名次。

张鸿达

法学院 法学(创新)2201

回望这段赛事征程,从校赛初试锋芒、荣膺优秀奖,到省赛过关斩将、勇夺一等奖,恰如那句“此刻结局不如意,不代表努力无意义”——命运惯于铺陈跌宕起伏的篇章,不过是将成功的馈赠,藏得更深、更久一些。

起步之时,我们步履维艰,也曾因观点交锋而各执己见,为雕琢细节而挑灯夜战;但我们始终坚信“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以锲而不舍之志彼此支撑、共克难关。幸得姚老师循循善诱、传道解惑,每在迷津处点亮引路明灯;感恩团队诸位亲如家人,以宽厚包容消融分歧,用携手同行汇聚力量;亦深谢学校与学院倾力扶持,为我们筑起扬帆远航的坚实平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如今我们整装再发,携一路沉淀的智慧与感动,继续向光而行、向梦而进,奔赴下一程星辰大海。

三亚学院将持续以科创赛事为牵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校团委将在“挑战杯”激励制度、培育机制、氛围营造等方面精准施策,出台系列举措,引导青年争当科创排头兵,力争将“挑战杯”打造成彰显三亚学院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的亮丽名片!